10月20日的多伦多,夜空被烟花点得通红。街上鼓点震耳,香料味弥漫,彩灯一路亮到天边。这一天,本是印度人庆祝排灯节(Diwali)的节日,却被多伦多市政府正式宣布为“排灯节日(Diwali Day)”。从此以后,这个原本属于印度教、锡克教等南亚族裔的节日,成了整个多伦多的“官方节日”。
不少人一开始还以为自己听错了——加拿大的城市,居然要给印度的节日立个纪念日?
市长邹至蕙在市政厅庆典上高调宣布:“排灯节象征光明战胜黑暗、希望战胜绝望。”听上去正能量满满,但一时间,很多加拿大人和华人心里都咯噔一下:这到底是庆祝文化多元,还是在让印度文化慢慢“占领”加拿大?
因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。近年来,从温哥华到多伦多,印度文化的存在感几乎无处不在——街上随处可见的印度超市、咖喱餐厅、南亚婚礼装饰,连商场广播都时常响起宝莱坞风格的音乐。最让人惊讶的,是越来越多的公共节日活动,都开始围绕印度文化展开。
一位华人妈妈在小红书发帖,说她当天送孩子去幼儿园,发现所有老师都穿着印度服饰,教孩子用彩粉在地上做“Rangoli”(一种传统的印度民间艺术形式,使用彩色沙子、米粉、花瓣和石灰石粉等材料在地板上创作出色彩斑斓的图案),还点起了仙女棒庆祝。
她震惊得说不出话:“我以为我把孩子送进加拿大学校,结果他先学会了印度的传统。”评论区的网友瞬间炸开了锅——有人调侃“这下加拿大真的快变成印拿大了”,也有人认真反问:“这是多元文化,还是文化被取代?”
在多伦多街头,也有不少非印度裔居民发出类似的质疑。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写道:“排灯节快乐?那干脆回印度庆祝吧?”虽然言辞过激,但底下的留言区热闹得像开了辩论会。一边是印度裔网友回怼:“这是我们的家,我们是加拿大人!”另一边则是本地居民的担忧:“加拿大的节日越来越不像加拿大。”
更让人感到微妙的是,这种“印度风”已经从社区节庆蔓延到了教育体系。部分学校开始设立“排灯节课堂”,让学生学习印度节日习俗;一些老师会让学生穿上传统服装参与庆祝;甚至还有校方发出通知,提醒家长可以带印度甜点来“分享文化”。
问题是,这种“文化教育”几乎是单一的——没有人为春节、中秋、重阳节专门安排过课堂,也没人要求孩子了解中国灯笼或月饼。
于是,有人开始问:这到底还是“多元文化”,还是“单元文化”?
加拿大一向以包容自豪,但如今的“包容”似乎越来越偏向某个方向。排灯节成了官方节日,印度文化在公共空间的存在感迅速膨胀。人们开始担心,当一个族群的文化被放大到“主流”,其他族裔的文化是否正被慢慢挤压?
不少网友讽刺说:“加拿大一年快被印度节填满了。”还有人开玩笑:“我们是不是该开始学印地语,才能跟上节奏?”但玩笑背后,是一种越来越强烈的不安感。
在加拿大生活的移民原本希望的是平等——每种文化都能被尊重、被看到。而现在,越来越多人觉得,文化的“平衡”正在被打破。一些社区活动看上去像是在庆祝多元,实际上却成了某种文化的扩张舞台。
【声明】内容及图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