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周,BC省政府正式向西温哥华区(West Vancouver)与橡树湾区(Oak Bay)发布了高度详细且具强制性的指令,要求这两个城市必须实施一系列政策变更,以加快住房开发、改善可负担性。这是省府多次公开警告这两地后采取的强硬措施。最早的点名警告始于2024年12月,随后于2025年5月发布初步指令,并设下完成时限。
在此背景下,省府还任命了顾问,对两市如何更有效推动住房建设进行了评估。两市也曾就草案内容提供反馈,最终意见被纳入最终指令之中。
西温的重头戏:Park Royal周边全面提密,Ambleside再推进中层住宅
根据省府新指令,西温必须修改其《官方社区规划》(OCP),大幅提高Park Royal-Taylor Way区域的住宅密度。此地不仅拥有北岸最大的购物中心Park Royal Mall,还有重要公交枢纽及连接狮门桥与高速公路的交通走廊。
新规定要求:
Park Royal North的大部分地块须允许最低12层、容积率(FAR)4.0的开发;
邻近地区,包括现有商场停车场、Arthur Erickson Place前的多块地皮、Park Royal South现有19层与16层住宅、West Royal公寓(14层与11层)、以及在建中的Executive on the Park项目地块,也均需纳入提密范围;
Park Royal North以西与以北的低密住宅区,需允许最高8层、FAR 3.0的开发。
此外,西温还需修改Ambleside与Dundarave部分独立屋与双拼屋区域的分区法规,引入更多中层住宅密度,并须通过Ambleside Centre地方规划,该规划早在数年前就已启动,但至今审议停滞。
Oak Bay改革重点:下放审批权、修改停车与爆破法规
在温哥华岛的Oak Bay,省府要求:
修改开发申请程序附例,将小型变更许可的审批权从市议会转交给城市工作人员,以减少政治干预、提高效率;
更新多户住宅停车附例,将每户最小停车位数量下调至1个;
在今年底前完成OCP修订,加强对住房供给的支持;
同时修改与建筑及爆破相关的法规,简化审批。
立法背景:两市执行力严重落后,省府全面接管节奏加快
这些强制性指令,是省府依据2023年通过的《住房供给法案》(Housing Supply Act)所采取的系统干预措施。该法案专门针对BC省多个高增长城市,设定具体住房供给目标,并对进展缓慢地区予以督导。
Oak Bay与西温是首批10个被纳入监管的城市,两地首年的住房建设成果均远未达标:
Oak Bay目标为56套,仅完成16套;
西温目标为220套,仅完成58套。
省府表示,此次强制指令将帮助两市“追赶进度”,如期实现立法目标。
部分网友评论
在Daily Hive原篇新闻的评论区,一些网友留下了自己的看法。
James
这些新规定实际上阻碍了通过提高密度来进行开发。很少有人愿意住在高层大楼里犹如“加长版鞋盒”一样的公寓里,每月支付3000多元偿还50万元的债务。私营开发商不会投资这种不划算的项目。
过去几年表明,政府在增加住房供应方面的速度远远追不上对住房的需求增长。他们应该专注于通过改革移民政策来减少需求端压力。
AliasCapricious 回复 James
分区规定只是提供了选项:房主想提高密度就可以建得更密。如果开发商发现建少点反而更赚钱,他们可以这样做;如果高密度利润更高,也可以那样做。有趣的是——赋予房产拥有者选择权,反而起了作用。
过去几年租金其实有所下降,房价也略有回落。更多租赁项目完工、利率回归正常、临时居民减少,都是有利因素。
A Y
不管怎么改分区,现在也没有开发商会启动新项目。根本没意义。
Bob Carlton
现在大量公寓卖不出去,这让开发商难以启动新项目。很多开发商已经取消了多个项目。
Scott Urquhart
这听起来一点也不民主,更像是专制。而且,提高密度并不会带来可负担性,只是让开发商更富而已。
Ron van der Eerden 回复 Scott Urquhart
省政府是民主选举产生的。提高密度确实能改善可负担性。正是低密度开发吞掉了本区域的可开发土地,制造了人为的土地稀缺、郊区蔓延以及冗长而昂贵的通勤问题。
比如在同一块地上建20个单位,土地价值可能会增加3倍,但每个单位分摊的土地成本却下降了85%。虽然新房通常不是最便宜的,但今天的旧房就是昨天的新房。高密度可以造就未来的大量“便宜房”,还能打造可步行社区和更好的公共交通——而低密度做不到这些。
我打赌你自己就住在某个让开发商赚大钱的楼里。为什么要剥夺别人拥有住房的机会?
Alex Kibret
“专制”不一定是坏事。
Samuel Hitchinson
早就该这样了,欢迎来到2025年。他们确实需要快速公交,但他们之前还否决了延伸到Dundarave的快速公交项目。最终他们会意识到自己是温哥华的一部分,应该认真对待自己作为城市一员的角色,而不是搞“飞地”心态。
zhamm
在北岸修建高密度住宅之前,应该先改善到温哥华的快速交通。不然就是在人口已经过度拥挤、交通噩梦的地区继续叠加人流。大温/温哥华本体还有很多区域更适合先发展密度。我住在温哥华(不是北岸的反对在自家附近兴建新房的邻避症候群),但这种区域规划真的很不合理。
Mary Gold
Park Royal已经够拥挤了。再多的人口涌入只会让基础设施和社会压力爆表。狮门桥和医院能应付这么多人口增长吗?不能。现在是时候告诉政府:滚开。就说不。
【声明】本文由The House Club编译制作,未经书面许可,请勿转载。部分图片及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